首页 > 文院快讯

纵论AI时代写作学变革:守护人文之光,构建人机共生新范式 ——我院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毛正天教授出席“人工智能时代写作学科发展与挑战”学术研讨会并发表主旨讲话

时间:2025-07-08 来源:文学院融媒体中心 作者:毛正天 供图:文学院融媒体中心 编辑:陈俊 浏览:

7月7日,我院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毛正天教授应邀出席在武汉举行的"人工智能时代写作学的发展与挑战"学术研讨会,并同时以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国际应用写作学会副会长和湖北省写作学会会长身份做开幕主旨讲话。从四个方面强调写作学科需在技术洪流中坚守人文价值,探索人机协作新路径。

其一、直面AI双刃剑:效率革新与人文叩问。

毛正天指出,当前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写作核心领域:"从语言生成模型的高效涌现到内容创作边界的消融,技术既带来工具革命,更将写作的本质命题——思想淬炼、情感表达与文化传承推向台前。"他警示,若过度依赖算法推荐与模式化生成,将危及写作的原创性与审美深度,呼吁学界共同守护"语言的诗意与思想的灵光"。

其二、重构写作学四大维度。

面对技术冲击,毛正天提出学科转型的四大核心议题:1.理论体系革新:重思写作本质、过程与价值认知;2.实践范式升级:教育、传媒、文学创作领域需建立人机协作新标准;3.人文精神坚守:在算法浪潮中强化批判思维与审美表达;4.教育体系重构:推动课程设计、师资能力与教学模式的系统性变革;

其三、"AI非黄昏,正是人文价值彰显之机。"

针对"写作学科消亡论",毛正天旗帜鲜明地反驳:"人工智能非但不是学科的黄昏,反而为彰显其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提供历史舞台。"他强调,写作学的根本使命在于回答"何以为'人'之写作?何以为'文'之创造?",这一命题在技术浪潮中更具现实紧迫性。

其四、呼吁深耕人机共生新生态。

毛正天最后倡议学界以开放心态拥抱技术,以批判思维审视边界:"与其忧惧,不如深耕。期待青年学者锐意探索,在智能洪流中锚定写作的精神家园。"

会议现场,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江汉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湖北省作家协会、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及来自福建、四川、重庆等全国高校的70余位学者围绕四大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写作学在AI时代的创新发展提供智慧。

初审:毛正天 复审:陈俊 终审:李赟